[典型案例]渑池县:城关镇新华社区文明新华绽芳华
今年以来,渑池县城关镇新华社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培育文明乡风、破除陈规陋习、弘扬良好家风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城乡移风易俗,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德润民心,理论宣讲声入万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以“声动新华”“梨园新风”“德孝润新华”“爱的承诺”四个移风易俗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为统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以“志愿服务队”为抓手,积极开展“理论宣讲”“道德讲堂”“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推广身边的移风易俗典型事迹,提高群众知晓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举办 “德孝文化进万家”文艺汇演,采用“文艺展演+理论宣讲”形式,吸引近200余名居民参与,营造了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梨园雅韵悦新华”“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写春联”、“爱的承诺——移风易俗主题婚礼重现”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余场次,将移风易俗融入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习俗新的时代内涵,引导群众积极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老、勤劳致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尚。今年以来,共开展移风易俗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发放宣传彩页5000余张,受益群众8800余人次。
积分赋能,文明储蓄激活治理新引擎。首创“文明行为量化评估体系”,设置婚事简办、志愿服务等8大类32项积分指标,将积分与社区服务优先权、创业扶持政策挂钩,形成“行为增值-信用变现-价值反哺”闭环机制。新华社区定期招募辖区居民作为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每次宣传后按照“活动项目+服务时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积分值,志愿者凭积分可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超市”兑换洗洁精、卫生纸、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让群众从移风易俗的“观众”变为推动移风易俗的“主角”,进一步激发推动移风易俗的活力,让和谐文明的新风走进家家户户。通过量化文明行为,将基层治理与群众利益挂钩,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共建、抵制陋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行为改习惯—习惯化新风—新风促长效”的良性循环今年,有210人参与积分兑换,兑换物资4500元,置换特色课堂1100课时。
示范引领,家风传承构筑美德新高地。以“家训复兴工程”“邻里守望者”文明实践项目为引领,首创“1+5+N”传帮带机制:1个模范家庭带动5户邻里,培育N个特色家风实践项目,积极推动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在移风易俗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典型影响带动更多人,形成"孝亲文化圈",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最美新华人”“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示范户”评选活动,活动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等新时代要求融入评选标准,实现“选树一个典型、带动一片群众”的示范效应。通过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推动社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共评选好媳妇9人,好婆婆6人,文明家庭示范户25户。
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努力,社区内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明显减少,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居民的自觉选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氛围更加文明有序,一个幸福和谐美丽的社区正活力四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