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经济开发区:三里桥村“三心工程”润民心 移风易俗树新风
一、基本情况
经济开发区三里桥村位于三门峡市市区西郊,由上官村、三里桥村、上河村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5个村民小组456户2400余人,无耕地,属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三里桥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将移风易俗与孝老敬亲深度融合,创新实施爱心、暖心、真心“三心工程”,让村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既守住了乡愁,又拥抱了文明新风。
二、主要做法
(一)爱心工程筑牢养老根基。面对老龄化率已达16%的现状,该村把提高6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待遇,让老人安享晚年、有“薪”的保证作为奉献爱心、移风易俗的切入点,着力构建“动态档案+制度保障”的养老体系。一是深入走访,摸清“家底”。坚持每年对全村群众开展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村干部详细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饮食起居、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二是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根据走访情况,动态化建立完善高龄老人特别关爱档案。目前,全村60岁以上老人384名,其中高龄老人90岁以上2人,80岁以上24人,为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服务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三是完善制度,提高待遇。结合本村每年有一定门面房等集体收入的实际,经村“两委”研究,制定出台了三里桥村60岁以上老人养老福利办法,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村集体每人每月200元的养老福利待遇。
(二)暖心行动织密服务网络。细致入微地关心关注老
人生活,及时解决老人遇到的具体困难,用实际行动温暖人心。一是坚持在传统节日开展慰问。利用节假日,如端午、重阳、春节等节日,开展慰问关爱活动,为老人送上慰问品和节日问候,让老人们切实享受到关心和关爱,切身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营造美好和谐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二是独居老人享受“敲门守护”专属服务。遇雨季和极寒、高温等极端天气,对独居老人等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上门走访,关注老人饮食起居、防寒保暖、消暑降温等日常生活情况,仔细检查老人家中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确保老人生活不受影响。三是注重老人健康,开展义诊活动。每季度组织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开展一次义诊活动,全面了解老人身体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
(三)真心引领弘扬文明新风。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抵制陋习,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传承美德,大家以真心换民心,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共同推动移风易俗。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重大节日、主题党日活动期间,组织群众和志愿者开展“一约四会”宣传解读活动,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引导广大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抵制高价彩礼、跟风攀比、铺张浪费等婚嫁陋习。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内“敬老模范家庭”等先进榜样力量,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通过先进典型事迹鲜活教材来激励更多的村民践行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三是完善制度促进移风易俗见实效。根据时代发展和村民经济收入等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红白理事会”组织和各项制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严格执行“红白理事会”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抵制大操大办、推进厚养薄葬、文明祭祀,通过对宴请菜品的控制等,进一步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使宴请更加适度合理,有效杜绝了铺张浪费现象。
三、经验体会
一是开展移风易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出发,找准切入点,不能脱离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三里桥村从老百姓关心的6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待遇作为切入点,把移风易俗与孝老敬亲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三心工程”推进移风易俗,得到了全村群众的认可。
二是移风易俗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三里桥村就是从该村老龄化率已达16%的现状出发,结合每年都有一定村集体收入的实际,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养老福利待遇。
三是移风易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三里桥村从2010年开始,15年来坚持实施“三心工程”,以孝老敬亲为突破口,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