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湖滨区:会兴街道立新风激扬文明气象 创新举赋能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更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近年来湖滨区会兴街道坚持“破立并举、疏堵结合”,创新推出一系列特色做法,推动乡村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一、多维宣传强阵地,让文明理念“声入人心”
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构建立体式宣传矩阵,推动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活。
一是筑牢线下宣传主阵地。以“一墙一站一大院”为载体,打造沉浸式宣教场景。在建房村、新兴村等主次干道绘制移风易俗主题文化墙20余处、党建文化长廊3条;2025年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润乡土”、“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8场,在文化大院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宣讲,让村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文明熏陶。
二是搭建“一群一抖”新媒体矩阵。挖掘网络乡土人才20余个,累计粉丝量达16万人,发布孝老爱亲、政策宣传等正能量短视频160余个。常态化发动党员干部进行移风易俗宣传行动,在朋友圈、村民群转发关于文明婚俗、抵制高价彩礼、邻里和谐相处的公众号推文和短视频,让移风易俗宣传“抬头见、随处有”,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三是建强宣讲服务队伍。马坡村自发组建由10人组成的“抵制高价彩礼妈妈团”,决充分发挥女性亲和力强、善于沟通的优势,走家串户,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以拉家常的方式,将高价彩礼的种种弊端娓娓道来,让大家自觉签订《低价彩礼承诺书》。同时常态化开展文明乡风、交通安全、妇女两癌筛查等宣讲活动,在村内营造出和睦友好的浓厚氛围。自“妈妈团”成立以来,马坡村彩礼金额整体下降21%,惠及村民800余人。
二、靶向施策破陋习,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会兴街道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直面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引领、文化浸润、多方联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着力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精神文明根基。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立规矩。辖区8个村修订完善“一约四会”,推行红白事“五统一”标准(统一操办流程、统一宴席规模、统一烟酒标准、统一餐饮价格、统一服务规范),明确宴席不超过20桌、每桌不超过280元等细则;村内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建立“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反馈”机制,2024年累计劝导简办红白事126场次。
二是强化法治德治双引领。街道联合司法部门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通过以案释法、视频讲解等形式,让“高价彩礼不受法律保护”“婚姻不是交易”等观念深入人心;上村舞蹈队精心编排“移风易俗三句半”,将不良现象和文明新事的例子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台词,诸如“红白喜事勤俭办,铺张浪费不划算,勤俭节约是正道,提倡!”?!叭浒搿背L谖囊昭莩觥⑿率贝拿魇导疃猩涎?3场,双引领共树文明乡风。
三是深化典型带动树榜样。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移风易俗带头人”等评选活动,三年来累计评选先进典型180余人次。通过事迹讲述、短视频展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新兴村李某主动降低彩礼、王官村倡导厚养薄葬等事迹,形成“一户带一组、一组带一村”的示范效应。
三、惠民善举聚民心,让文明乡风“可感可及”
会兴街道以殡葬改革补贴政策为牵引破除陈规陋习,以幸福食堂惠民工程为依托厚植孝老情怀,将移风易俗的文明理念融入一餐一饭的温暖关怀,让群众在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幸福中,真切感受文明乡风浸润心田、滋养生活。
一是以“补贴”破陋习,殡葬改革树新风。会兴村将殡葬领域改革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实施火葬补贴政策,明确本村户籍逝者火化后,其遗属可享受2000元补助金,重点倾斜特殊困难群体,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全村火葬率有效提升9%,破除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成效显著,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以“食堂”传孝道,幸福餐桌暖夕阳。上村以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为抓手,全力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使之成为传递温暖、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上村“幸福食堂”实行80岁以上老人免费、70-79岁老人每人每天6元的惠民收费政策,同时村委给前来吃饭的老年人每人补贴5元,把村集体收益与村民共享,助力幸福食堂的长效运营。爱心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题,更成为凝聚邻里情感、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的温暖家园,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村风。